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一十七章 新擂台的参赛者 (第2/4页)
流程和细致服务,与今天的餐饮服务业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在这般庞大的服务队伍下,菜品的精美却丝毫不见不足之处。《清异录》中记载,即便是规模程度皆次于琼林宴的“烧尾宴”,食帐中所列出的菜品也有58种之多,各类产品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道“素蒸音声部”,以面团捏为七十个栩栩如生的歌伎舞女,极尽奢华精巧。 琼林宴中的菜品自然也更是如此,“沼浮渑酒渌,坻聚舜庖羶。”美酒成池,美食如山,皆供每一位赴宴者享用,这般的盛会,又如何能不让人醉心呢?只是这样的繁华背后,是日渐空虚的国库,是逐渐喜好奢靡享受之风的不良风气,却被利益既得者们所忽视。 文天祥高中状元时,曾作诗《御赐琼林宴恭和诗》,诗中词句皆极力描绘宴会之盛,却只叫人徒感末世之悲。即便国家已到危难之际,山河动荡,百姓亦生活于水生火热之中,上层阶级却始终不肯放弃这样的奢靡享受,实乃一国之悲。归根到底,这样极尽奢华的琼林宴,是宋代统治者笼络文人的手段,是宋代社会重视文人的体现,却同样是这个社会极尽奢靡浪费的风气载体之一。 不过,琼林宴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赏景品茶,尽情享受十年寒窗苦读来的成果,这于文人来说无一具有巨大的诱惑。这一宴会,也从单纯的祝贺,逐渐上升为一种极为隆重的荣宠与皇恩。 《礼记》曾云,“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琼林宴也不例外,作为天子对新科进士的颁奖,这一礼能够极大的强化君臣之间的联系。 宋代统治者们常常借这一机会,以恢宏庞大的盛宴,彰显对天下读书人的尊敬与重视。 在这样无声地昭告下,琼林宴更如同如今随处可见的宣传语,竭力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天下文人士子告知朝廷对科举及第者的优待,为封建王朝源源不断的招揽各地涌现的人才,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 宋光宗便在御诗中直言,“爱君忧国毋终怠,厚泽深仁赖广宣。”琼林宴的政治意义被一言道破,恢宏复杂的宴会形制也有了更为明确的解释。 为此,宋代琼林宴一直以来有着赐诗的惯例。帝王往往会赏赐《大学》、《中庸》等诸类典籍,以鼓励士子时刻牢记儒家的修身治人之道。 而发展至南宋时期,琼林宴上还开辟了赐冰的传统。受地理环境影响,南宋位于淮河以南,气候温暖潮湿,因此冰便成为了一种极为罕见的物品,非王公贵族等极为有钱有势者,皆难以享用。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帝王为新科进士赐冰,既是为缓解他们于夏日的盛暑难耐,以彰显天子的恩宠,也是对这些未来的国之栋梁能够廉洁从政的殷殷期盼。 冰雪晶莹剔透,又纯洁无瑕。帝王如此赏赐,高中者自然也知晓圣意,纷纷向来时表示自己愿为朝廷尽绵薄之力,效全马之劳。显然,琼林宴在宋代统治者的恩威并施下,近乎发挥了其所有的政治职能。 而这样不着痕迹的思想政治教育,既为封建王朝巩固了统治基础,使得对社会舆论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文人,皆在统治阶级的控制下,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平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同时,其教化作用也对君臣上下同心起到了莫大的促进作用,天子与朝臣之间的关系日益和谐,国家也自然会在这样的治理中蒸蒸日上。 此外,琼林宴到底作为宴会的一种,席案上各类琳琅满目的食物,五花八门的饮食器皿,也是对宋代极为鼎盛的饮食文化的彰显。其各类衍生出来的宴会饮食文化,均在中国烹饪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推动后世文化饮食发展具有可替代的地位。任何政治文化上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两宋时期能够屡屡开展这般规模如此宏大的宴会,一方面来源于社会生产力的飞跃,以及长久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与宋国朝开国以来逐渐形成的安稳盛世,以及日益稳定的社会秩序密不可分。 因此,除了上层阶级重视的政治教化效能,琼林宴同样也作为两宋时期一个极为耀眼的徽章。换而言之,作为宋代极为鼎盛的饮食文化的一个载体与缩影,琼林宴无疑在极大程度上彰显了宋代一片祥和升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