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二十章 和谈破裂 (第3/4页)
动灵活,兵强马壮,其精锐重装骑兵号称“铁鹞子”,既擅长长途奔袭,又在大西北的复杂地形中闪转腾挪,来得快,去得也快,经常利用地利优势掩护行动,神不知鬼不觉,宋军难觅其踪。 反观宋朝,由于丧失了对幽云十六州和大西北的控制权,严重缺乏马匹,骑兵数量不足,在宋夏战场上只能以步兵集团防御,机动性很差,靠两条腿在丘陵地带步行,对突来突去的西夏骑兵望尘莫及,造不成任何杀伤。更重要的是,尽管宋朝在宋夏边境部署了30万禁军,但由于边境线漫长,宋军不得不分散兵力,驻守在近千公里的战线上,又不舍得放弃城池据点。只要对方集中进攻一点,宋军便被牵着鼻子走,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在相互救援中兵困马乏,被敌人抓住机会予以歼灭。处在防御位置的宋朝原本就处于战略劣势,加上缺乏骑兵,更是容易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宋朝崇文抑武,不以武人为一路主帅,无论夏竦、陈执中、范雍,还是韩琦、范仲淹、庞籍,都是科举出身的文官。他们之中,只有夏竦、范仲淹富有军事谋略,其他人则寡于计谋,缺乏军事经验,不懂战术,大多时候只是纸上谈兵,胡乱指挥。宋朝的武将则一味勇武,同样缺少谋略,如刘平、任福、葛怀敏等都是粗勇之人,一逢战事,便恃勇而骄,轻敌冒进,屡屡中计,每每惨败。 与宋朝将帅不擅军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元昊是一个难得的军事奇才,他虽然没读过孙子兵法,却深通用兵之道,擅长运用地利之便,发挥骑兵机动灵活的优势,跟宋军大打游击战、运动战,在运动中调动敌人,寻找战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大战役中,李元昊运用了“声东击西、围城打援、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等战术战法,有的还是重复使用,几乎一个套路,却屡试不爽,而宋军不知吸取战败教训,屡屡上当受骗,中了西夏军队诱敌深入之计,战术僵化,不知变通,充分显示出宋夏双方将帅在谋略和战术上的巨大差距。 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不在战争之中,而在战争之外。无论战略战术,还是体制制度,以及军队战斗力,宋朝对西夏都全面落于下风,因此宋夏战争还没开打,胜负就决定了,宋朝屡战屡败早在预料之中。当然,西夏也有致命缺陷,就是综合国力不如宋朝,后勤保障能力差,打得起耗不起,所以在三大战役后,宋夏双方终于达成和议,宋朝再次花钱买了和平。后来,范仲淹等人针对西夏的用兵特点,总结教训,调整策略,提出了自己的御敌之策:“大为城寨,以据其地。俟城寨坚完,当留土兵以守之。”“如下一处,城寨平定。则更图一处,为据守之策。比之朝去暮还,此为稍便。” 范仲淹这一策略的精髓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以守为攻,逐步蚕食”。事实证明,这一调整是积极正确的,也被后来的皇帝沿用。宋神宗、宋哲宗和宋徽宗时期,宋朝进一步优化积极防御策略,通过实施“浅攻”不断挤压西夏生存空间,彻底扭转了宋夏战争的不利局面,一举取得战略优势。 说回当下,这次已经是范仲淹和韩琦到这里之后,与西夏方进行的第五次谈判了。第一次和谈的时候,因为就西夏独立的问题没有达成一致,而后经过建议,双方就其他的问题先进行谈判,而这个独立的问题就一直搁置了起来,后续几次和谈,大家谁都没有提到这件事情。不过,经过前四次的和谈,其他的事项现在都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所以,这时否承认大夏独立的事情,就一定要摆在台面上。 这次的谈判约在了宋军的大帐当中,为了表示友好,之前都是按照一次宋军,一次夏军的营帐选做谈判地点的。这次又轮到了宋军。 大夏的谈判代表,也是西夏的宰相,张元。李元昊全权委托张元来进行这次谈判,足以见得他对于张元的信任。而也就是张元在第一次谈判针对是否承认大夏独立这件事情延后处置,这一做法也是得到了韩琦和范仲淹的认可。如果不是这样,这宋夏之间的谈判从一开始就会谈崩,那个时候殿试还没有进行,所以范仲淹和韩琦一边有些诧异这张元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