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一十六章 熟悉的面孔 (第2/4页)
着"十千脚店",这块招牌同样是对酒的夸赞。这家店铺毫不吝啬地赞美着自己贩卖的美酒,倒让人更加好奇这酒有多么的独特。这些店铺的主人光是在招牌上就耗费了不少的心思,一个好的招牌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更具广告效应,更能吸引顾客的目光。 倘若只是在店铺的招牌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店家为了吸引更多的客人,常常用到更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广告创意。两宋时流行在店铺外修建名为"彩楼欢门"的装饰物。此装饰由木质结构搭建而成,常有三角支撑或是绳索拉扯等形式。 彩楼欢门原先作为节庆时期的装饰物,但在宋朝已经融入到店铺装饰的日常当中。 在当时的汴京有许多座规模宏大的大楼,他们同样是通过装饰外表来吸引顾客。如樊楼,有五层楼高,在一众建筑中气派非凡,据说在樊楼之上还可以看见皇宫内的景象。 又如仙正楼,前有楼,后有台,这亭台楼阁的搭配引得一众文人墨客来此小酌。这些建筑在无形之中便成为了最有说服力的广告,豪华气派的建筑风格哪能不让人心生向往呢。 移动的广告宣传力度相比于豪华的建筑传播更为广泛。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对宋朝的商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很多店铺常常通过印刷广告来宣传自己。 《夷坚志》中一家药铺的广告记载:"暑毒在脾,湿气连脚,不泄则痢,不痢则虐。独炼雄黄,蒸面和药。甘草作汤,服之安药。别作治疗,医家大错。"这则广告简练地阐述了病症的危害,还将自己家的药方详细说明,极易抓住顾客的心理。 宋朝的另一则广告中,印有"万柳堂药铺"几字,在字的下面还配有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人是精力充沛,另一人是苟延残喘。这则广告是想向顾客展现其药到病除之的疗效。显然这样的广告更容易打动顾客。 南宋时一家经坊中.印刷了一则广告为:"本铺将古本《莲经》,一一点句,请名师校正重刊。选拣道山场钞造细白上等纸札,志诚印造。见住杭州大街棚前南钞库相对沈二郎经坊新雕印行。望四远主顾,寻人本铺牌额,请赎。谨白。"这则广告语气诚恳,悉数道出了其书本的质量精湛之处,同时详注了店铺所在,定让爱书之人欣然前往。 每逢节日庆典或是店铺有新品推出时,店家都会在门口搭建一个台子,邀请一些表演者同大家一起热闹热闹,有时还会组建表演队伍走街串巷的宣传自己的商品。 如:"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鼓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这种大肆宣传的方式更直接,让过往的行人能够很快地了解到店铺的信息,并充分利用了人的好奇心增加客源。 宋朝在广告上的标新立异无疑是商业经济的推动。宋朝商业高度繁荣,在汴京就产生了三百多个商业行当,分工精细,充分满足了人们衣食住行中方方面面的需求。 因此庞大的商业市场,宋朝的商业税甚至超过了农业税,朝廷也因此在各地设置场务机构,用来征税。原本的坊市制度被改变,商业市场进入坊区后,随处可见热闹的店铺。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方便了人们的日常需要。 早市、日市、晚市交替开放,城市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如集市、庙会等都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在这些活动中,随处可见商机。如茶、酒、盐等物品,虽然朝廷对此施行专卖政策,使私营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仍旧不会打消市场的供不应求。人们对此类物品的热衷令遍布在各处的茶坊、酒肆用五花八门的方法招揽顾客,因为其中有极其可观的利益驱使。 各个店铺使出浑身解数,无一不想在这庞大的利益之中占得一席之地。广告营销吸引人的地方始终在于新奇,如何能够使来往的人们对商品产生兴趣,是店铺主们一直在钻研的问题。 在装饰上独树一帜的店铺首先在众多店铺中就脱颖而出,因为人们往往对有格调的事物会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引导顾客进入店铺中消费。但久而久之,品类繁多的店铺林立,之后仅仅靠外形难以维持稳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